莫让“打赏”带偏了直播节奏
近年来,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网络直播平台分享生活、展示才艺、展开社交活动,网络直播平台的关注度等也越来越高。但随之也暴露出不良表演、宣扬“一夜暴富”等问题。最近,一篇描写某网络主播在短时间获得网友千万元打赏的文章流传,靠“打赏”致富引发争议。
随着电商时代的快速发展,网络直播成为互联网领域兴起的一种新风尚。其作为一种参与式社会媒介,门槛较低,几乎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,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隔阂,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。
更重要的是,网络直播满足了网络用户社会互动、认同和归属感方面的需求,有利于构建社会价值观的同心圆。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,央视对武汉市几个标志性地点进行24小时直播,唤醒了民众强烈的情感共鸣,强化了家国认同感,凝聚了同心抗疫的精神力量。
跟所有新生事物一样,网络直播在创造新的价值同时,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“副产品”。一些网络平台、网络主播为追求流量、吸引眼球,平台利用虚假手段“骗打赏”,主播依靠暴露穿着、轻佻言语“给福利”,甚至用性暗示、软色情等方式诱惑“打赏”,散播着消极低俗网络文化,污染社会文化环境,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。
“主播被打赏上千万”“最多一天赚500多万”等有关消息时充斥网络,虽然其真实性有待核实,但这种“套路”频频出现,冲击着社会心理。尤其容易使一些认识能力弱、自控能力差等青少年形成“畸形”财富观,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的驱动下,甚至误入歧途,通过借贷甚至违法犯罪“集资打赏”。
治理直播打赏乱象,媒体的关注、技术的加持和政府相关法规的出台不可或缺,学校针对性的引导也很重要,但关键在于平台自律和家庭教育。
网络平台作为网络主播的管理者和直播内容的提供者,要切实履行起主体责任,不能一味利用算法技术收割“流量”与“经济”,应充分运用人脸识别、指纹识别等精准设置“青少年模式”,严格内容把关、传播推送、隐私保护等方面监督管理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现实中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已成现实,父母应理性看待子女的多元思想和行为,主动提升网络修养,变“生硬”的限制为“生动”的引导,培养子女主动入网、科学用网。同时家长还应多为子女多创造社会交往情景,通过社会活动、人际交流等,让青少年子女认识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,在实践中培育品德发展。
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背景下,网络直播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器,利用好网络直播,必将撬动潜力巨大、大有可为的乡村市场,为经济“双循环”提供有力支撑。齐抓共管规范直播“打赏”,发挥网络直播文化创造、价值引领以及经济“助跑”的“引擎动力”,方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“网络能量”。
责任编辑:靳程凯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互联网舆情忻州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互联网舆情忻州(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);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,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,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,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“来源:互联网舆情忻州”。违反前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互联网舆情忻州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※ 网站联系电话:18295883981 邮箱:hlwyqxz@163.com
热度排行

推荐
